水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
为河北省十四五开局起步,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凝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氛围。希望各网络媒体聚焦青年群体,创新议题设置,根据青年群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议题,让广大青少年网民读懂老区这部有滋有味的教科书。
河北邯郸是红色的沃土,更是新时代凝聚奋进力量的沃土。6月16日至19日,由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驻冀媒体记者编辑组成的55人采访团,将奔赴邯郸、邢台、石家庄,深入革命老区,通过实地采访,生动讲述红色经典故事,深入挖掘新时代奋斗故事,用小故事反映河北革命老区的大变化。20余家中央、地方及驻冀媒体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中共河北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承办。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在邯郸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正式启动。
郭明明摄启动仪式现场,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副局长姜宝明向媒体代表授旗,标志着河北站网络主题采访正式启动。中共河北省委网信办副主任熊厚。原省委农工部部长、省专家服务协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董经纬曾多次来到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调研。
绿树村边绕,河水清清流除了河北本地人,还有的来自吉林、辽宁、湖北、四川、陕西、山西、山东籍贯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院里谁家的孩子不想上幼儿园了,都哇哇哭着找我姥姥。那次事故,刘福顺双臂打了12个钻孔,植入3块钢板。
班长让我们都退后,他一个人匍匐在离炸弹三四米远的地方瞄准炸弹,想把它打下山坡。梁宝昌所在的马兰基地,地处罗布泊戈壁滩,那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
唐山的司家营铁矿、开滦煤矿,邯郸的峰峰煤矿,张家口的宣化金矿、张北铅锌银矿,承德的兴隆煤矿、铅锌矿,保定的涞源钼矿河北许多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都曾有他们参与其中。严守党的秘密早已成为习惯。人家问他,你的部队呢?已经没人了。图为梁宝昌展示入朝作战获得的纪念章。
工作人员张本军从电脑存档中,调出《河北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颁发对象信息统计表》。我姐姐1975年高中毕业就加入了地质三队的三八女子钻机,从工作第二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队里的劳动模范,还成为了班长。响应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的号召,许多志愿军战士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又转向新的特殊战场地质队。叶怀成一直记得那时的情景。
志愿军,是他们的特殊党校。在这份名单中,像梁宝昌一样家中贫困、文化底子薄的战士占大多数,小学毕业就已经算高学历。
他们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而更多的是没上过战场、没扛过枪的新兵。最终,当63军奉命撤下阵地时,只剩下约2500人。
1951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五。我们家里人要是都去地质队干,多找点儿矿,国家就能富裕点,老百姓就不受穷了。如今记者向他问起此事,这位老党员还要犹豫片刻,想一想到底能不能讲。刘致祥的外孙马大威也入了党,在地质三队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工作。刘福顺的党组织关系在工作调动中丢失,原本1957年入党的老党员,却做了十几年群众,直到1971年重新入党。谁不想家,谁不惦念家人?只是在这些老党员心中,比小家更重的是大家。
笔者告诉他,司家营铁矿已经是储量亚洲第二、产量亚洲第一的铁矿。结果链钳断了,猛地回弹,击中他的双臂,两条胳膊全都粉碎性骨折。
比65军打得更惨烈的,是第五次战役负责铁原阻击战的63军。为什么选我呢?梁宝昌起初并不知道当时以什么标准选调人员,但他渐渐发现,身边的每一位战友和他一样,都是党员。
战友们一边吃一边说,这时候,搁东北老家应该正吃破五的饺子呢。他们绝大部分为参战人员,分属陆军多个兵种,最多的是步兵,也有炮兵、工程兵、通讯兵。
我们志愿军是打不垮的。他们的任务,是在山洞里打四五米深的水平钻孔,再埋入钢筋,或放入活禽,配合核试验。很多人甚至会说,不苦。老人微笑着回忆说,我们在朝鲜冰天雪地里吃炒面,不就是为了祖国人民能在家吃饺子嘛。
事实上,地矿工作不仅艰苦,还有危险。我们班,只有副班长一人是原来63军的老兵,他就是党员。
这些老战士、老党员不恋家吗?叶怀成记得在跟随部队北上的闷罐车中,一位战士小声对他说,一会儿能不能把小窗口的位置让给他看看,因为火车马上就要路过他的家乡。地矿行业,也意味着长年野外作业,必然与家人聚少离多。
如今,左贵忠已经不记得那是哪场战斗,只记得自己后来拖着枪走了一夜寻找部队,直到走到了63军阵地。我趴在战壕里拼命地开枪。
虽然在我们最终拿到的这份党员名单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曾像梁宝昌那样执行过核试验工程之类的特殊任务,但从志愿军战士到地质工作者,这份名单上的每一位党员,都曾长期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战斗、工作和生活。连一个团的建制都不够了,之后补了五次兵源,才重建军团。每个地矿家庭有各自不同的难处,可老战士们的说法却大体相似:家里人的辛苦我知道,但要是都守着家,谁给国家找矿?找矿,成为他们一生的战场,甚至成为很多地矿家庭的共同事业。他们很多人的家,似乎更像个旅馆。
共同的人生经历背后,有他们共同的誓言: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可伤养不到3个月,他就主动要求返回了工作一线。
讲到这里,老人哭了。1951年5月,为了保卫军需物资重要枢纽铁原,63军三个师用命拼杀,坚守阵地13个昼夜,遏制了联合国军4个现代化装备师、44000余人的轮番进攻。
惨烈的战争,身边的榜样,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烙在每一位志愿军战士心中。我家里穷,没上过学,到部队才开始学识字,我最早认识的字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